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更加有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近年來,我省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持續增強綠色低碳發展內生動力,全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11月11日,省政協召開主席專題協商會議,12位委員和專家圍繞“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深入協商議政,為我省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廣泛凝聚共識。
加強政策制度保障,打好綠色發展組合拳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既是我省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協商討論中,大家認為要加強協同配合與政策機制銜接,推動形成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各方參與、全民行動的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為我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三五”期間,我省積極落實重化產業重點行業去產能,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省政協副主席、民建江蘇省委主委洪慧民關注到,我省對“兩高”項目界定暫缺乏細化的制度設計,他建議盡快科學界定“兩高”標準,根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情況,細化行業小類代碼及行業具體內容,完善“兩高”行業目錄并進行動態調整,明確“兩高”行業能耗門檻,推動增量優質、存量優化、低端退出。
今年初,我省出臺《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實施意見》,在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江蘇省委主委胡剛看來,《實施意見》出臺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他建議,著力推進低碳發展機制創新賦能行動,建立完善責任考核機制,推動實施“碳長制”;制定國家能源通道沿線地方政府定期會商機制,健全跨區域能源合作機制;優化碳市場交易激勵機制,逐步完善多元化、市場化的碳匯價值實現機制。
推出“環保貸”“蘇碳融”等金融產品,開發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我省已初步形成多類型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省政協副秘書長、民進江蘇省委副主委朱毅民建議,要更加主動融入國家綠色金融戰略布局,創建更多與區域經濟發展特質相匹配的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豐富和完善綠色金融債券等直接融資產品,構建有利于綠色金融發展的信用體系,助力我省產業轉型綠色發展。
“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賽道上,我國亟需大量復合型交叉創新的‘雙碳’專業人才。”省政協副秘書長、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副主委蒯建華表示。他建議,開發項目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學方法,優化產教融合培育模式,建設完善學科體系,共建開放共享的創新實踐新平臺,確保“雙碳”科技人才培養與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需求同步。
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
把握“雙碳”窗口期,搶抓綠色低碳發展機遇。大家建議充分發揮我省科教和產業疊加優勢,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
今年疫情多點散發導致民營企業總體營收、主要產品訂單量降幅明顯,企業普遍認為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目前實施節能減排較為困難。省工商聯副主席李蘭翔建議,遴選一批成長潛力大、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業特色鮮明的儲備型企業,鼓勵建立現代化生產管理體系,推進形成具有較高附加值的現代化產業鏈,營造綠色低碳發展良好環境,探索新時代民企綠色發展新路徑。
“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工業互聯網不僅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高標準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新型基礎設施和關鍵共性技術。”省政協科技委員會副主任陳文娟建議,加強網絡、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標識解析技術平臺建設,對碳排放量、碳效值實時動態監測,形成碳效碼,科學分析產業碳效結構,有效助力產業優化升級。
按照龍頭牽引、強化鏈條支撐、促進融合發展的思路,省政協委員、徐州市政協主席王強建議,徐州要突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偏重的路徑依賴,拓展老工業基地綠色低碳轉型的多元化利用場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細分市場領先、擁有行業話語權的“專精特新”企業,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向高端躍升。
“5G技術的應用可對重點設備用能進行監測、預警等,提升碳排放智能化管控水平;AI技術的應用可以提升工廠自動化水平和生產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省政協委員、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院長助理陳新建結合自身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建議強化5G、AI新興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應用,鼓勵重點行業企業與5G、AI新興技術企業開展深度合作,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產業綠色化。
加速能源綠色轉型,增強新能源消納能力
我省是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加快推進能源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是我省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所在。
“大力發展生物質發電產業不但能夠從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傳統燃煤發電替代、熱力及生態化肥供應等方面促進綠色低碳發展,還能增加就業、促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江蘇省委副主委李玉生建議,完善生物質發電原材料供應鏈建設,推動生物質發電碳減排技術發展,加快農村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能源消費、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
“作為能源消費大省,大力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儲能系統產業布局,實現可再生能源規模性、可調節性應用是我省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省政協副秘書長、農工黨江蘇省委副主委吳建坤結合深入調研建議,探索研究“新能源+儲能”發展模式,建立儲能技術創新聯合體,加強儲能技術創新和標準研制,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發展儲能產業新商業模式,加強儲能產業布局系統化發展。
近年來,我省逐步形成制儲運氫、加氫、終端利用的氫能產業鏈。氫能制備儲運成本較高,部分關鍵核心技術、材料尚未自主可控。基于調研中發現的情況,省政協副秘書長、致公黨江蘇省委副主委米其智提出,要注重技術創新,組建氫能產供儲銷跨行業聯盟,打造氫能產業自主創新生力軍,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共同提升氫能產業鏈關鍵材料、設備和技術的國產化率,促進氫能產業跨越式發展。
在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潘正勤看來,當前我省化石能源依賴路徑依然較強,經濟增長引起的能源需求增長與能耗指標趨緊的矛盾仍存在。他建議,統籌發展與安全,優化調整能耗指標政策,對GDP基數相對較低且非石化能源占比相對較高的蘇北地區,在有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上適當增加配給相應能耗指標,加快能源結構轉型步伐,構建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
此文章轉至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