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通過決議,將每年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
今年3月23日是第63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天氣氣候水 代代向未來”。
The Future of Weather,Climate
and Water across Generations
乍一看是不是不大理解?小環為您一一道來。
其實,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天氣、氣候與水循環相互影響,不斷循環,萬物得以滋養,人類社會得以繁衍生息。而這一主題意在呼吁全社會增進對全球變暖背景下,天氣氣候系統的了解,通過天氣、氣候和水文服務,采取更有力的行動應對挑戰,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
氣候對于普通人來說,能感知的是風的吹過,雨的滋潤,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氣候其實也是一種資源,需要合理利用和保護。
什么是氣候資源?
氣候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社會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與生態文明緊密相連。
“氣候資源受到廣泛重視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氣候安全的需求密切相關,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告訴中環報記者。
從定義看,氣候資源指的是“能被人類生產和生活所利用的太陽光照、熱量、云水、風、大氣成分等自然物質和能量,包括熱量資源、光能資源、水分資源、風能資源和大氣成分資源” 。周兵說。
現在正值春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中的春雨就是一種氣候資源;當我們游覽風景名勝時欣賞并享受的,也是一個地方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
隨著社會進步,生態農業、旅游業、清潔能源等產業不斷發展,氣候資源的“身價”也水漲船高,對其保護利用也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氣象觀測系統,持續增強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監測預警能力。
科學認識氣候、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為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往小了說,打造氣象公園、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氣候宜居地等氣候生態品牌是最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最直接的方式。
往大了說,圍繞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等開展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發揮“智囊”作用,能夠推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決策,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可若是缺乏對氣候資源的科學認識,甚至違背自然規律,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例如,一些地方人為改變城市光、熱、水等氣候資源的數量和分布,給當地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不便。
如何保護氣候資源?
氣候資源不僅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生態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什么對氣候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對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呢?
以農業為例,影響農業生產的氣候要素包括溫度和降水月年平均值、太陽輻射量、降水量的季節分配等。這些氣候要素往往決定一個地區的農業類型、種植制度、生產潛力、布局結構、發展前景,以及農、林、牧產品的質量、數量和分布等。
因此,各地區在制定農業發展規劃時,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優勢,獲取最大效益。如廣泛采用間作、套種,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也對氣候資源開發和保護專門進行了規范。
“其中,第三十二條規定,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全國氣候資源的綜合調查、區劃工作,組織進行氣候監測、分析、評價,并對可能引起氣候惡化的大氣成分進行監測,定期發布全國氣候狀況公報。”周兵表示。
氣候資源綜合調查和區劃工作的目的是對各地的氣候資源可利用程度進行了解,從而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的氣候資源。
對氣候進行監測是氣候開發利用的前提,它包括對氣候資源各構成要素的狀況、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情況以及氣候資源受到破壞的情況的監測。
“最后,定期向社會發布全國氣候狀況公報,提升全民的氣候意識,對擴大氣象工作的社會影響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周兵說。
各地在保護氣候資源方面有哪些行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樣對氣候資源保護有對應職責。各地應按照當地的氣候資源特點,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
從2020年云南推出《云南省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開始,近年來,在江西、貴州、浙江、重慶、廣東等地,都推出了相關措施,加強氣候資源開發。
如從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的《廣東省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條例》除了規定加強對高山、湖泊、江河、草地、濕地、海岸等區域的氣候資源保護外,還充分考慮城市建設規模擴大帶來城市污染物擴散慢、熱島效應等問題。
廣東規定,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應當統籌考慮大氣流通、污染物擴散條件等因素,合理設置通風廊道,保障空間環境的大氣流通,改善城市氣候環境。
那么,普通人是否有保護氣候資源的義務呢?
答案是肯定的。周兵認為,氣候資源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變暖與極端氣候事件存在一定關聯,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尊重大自然要從身邊事做起,保護氣候資源是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個人應盡的職責和義務。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盡量選擇清潔能源,出行方式綠色低碳,學會節約用水,培養垃圾分類回收并處理的習慣,減少亂砍伐樹木,焚燒樹木和秸稈等不文明行為等,以實際行動鼓勵可再生清潔能源替代,減緩人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此文章轉至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