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無錫宜興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利用區域生態、經濟與文化等優勢資源,打通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雙向轉化路徑,逐步走出一條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齊頭并進的綠色發展道路。
生態立市 守護太湖美
近年來,宜興市樹立“治太先治滆”“滆太同治”系統思維,圍繞“清內源、減外源、擴生態”治理思路,全力推進控源截污、清淤撈藻、監測防控等重點工作,投資近14億元打造“滆湖生態修復圈”,統籌工業、農業、生活等污染源治理,實現生態功能提升與產業發展齊飛,努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
目前,太湖西岸千畝濕地群串珠成鏈,“三氿”重現2000畝“水下森林”、水質透明度由20厘米提升至80厘米以上,野生動物重返城市濕地。
宜興市積極實施化工企業淘汰退出,通過產業置換方式推動工業綠色化轉型升級,大力削減工業污染負荷。2007年以來,共關停化工企業1000多家,太湖一級保護區建成“無化區”。規劃實施“一圈一帶一區”水生態系統建設,以河湖生態修復、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排污口綜合整治、河道支浜暢流活水、環太湖有機廢棄物治理為重點內容,全面實施15項工程。目前,已完成太湖西部區10個水生態濕地群等8項工程。
生態興城 打造生態美品牌
在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宜興市著力構建山水城融合格局,優化人居環境。
圍繞構建“兩區、一帶、一網”的保護修復格局,宜興市強化山、林協同保育,推進人、田、水綠色發展,提升河、湖、草生態凈化功能。2019年,宜興市成為江蘇省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地區。
整合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創新實施“礦地融合2.0”,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昔日“殘山剩水”變成了今日的城市公園、度假酒店和網紅打卡點……2022年,宜興市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累計恢復治理率達68.3%,產生新增耕地面積475公頃,釋放國土規劃空間1761公頃。
作為全省首批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試點縣區,宜興市在持續優化綠色生態本底前提下,建立龍池山森林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完善生物保護監測體系,構建綜合觀測網絡。布設“兩區兩帶多點”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在宜興市林場設立銀縷梅極小種群保護區,在竹海省級森林公園探索建設桃花水母等珍稀瀕危動物保護區,對位于山路邊等區域的中華虎鳳蝶伴生植物實施遷地保護,減少人為活動干擾。
生態富民 發展生態產業
作為國內“環保之鄉”“線纜之鄉”,宜興市著力促進傳統產業生態化的同時,聚焦新興產業發展,深化生態與產業融合。
宜興市環保科技工業園作為全國唯一以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堅定走出“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示范之路,圍繞傳統產業提檔升級,致力建設“雙碳”實踐先行區,打造面向未來的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零碳廁所”“全省首個零碳示范園”“田園牧歌零碳生態綜合體”等一批引領性綠色低碳生態產品。
為實現新興產業“強筋壯骨”,宜興市將產業結構優化騰出的環境容量、企業關停搬遷騰出的土地空間用于戰略新興、科技創新項目落地建設,引入集成電路、新能源、生命健康三大新興產業,布局5G、物聯網等N項未來產業,拓展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
生態賡續 創新制度機制
堅持生態資源循環利用、環境空間永續發展的生態產品價值觀,宜興市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在制度機制上進一步固化,推動形成可復制的發展模式。
宜興市不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機制,發布全國首份園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分析報告,構建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和價值轉化體系,放大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的乘法效應。2020年,GEP為1855.18億元;2021年,GEP為2185.97億元;2022年,GEP預測值達2206.87億元。均與當年GDP相當。
不斷完善生態環境質量考核新體系,宜興市推動生態產品總值考核與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并行的“雙考核”制度,將生態產品總值核算結果與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工作有效銜接,推進核算結果進“考核”、進“獎補”、進“激勵”,形成符合國家標準、具有宜興特色的綠色發展綜合考核體系。目前,高質量考核中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占比從2018年的18.1%—19.6%提高至2022年的32.5%—52%。
此文章轉至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