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陽光明媚、藍天白云、微風拂面,怎么偏偏是個“輕度污染”天?專業人士回復:主要是“隱形殺手”臭氧污染導致,而精準捕捉企業“跑冒滴漏”的揮發性有機物,能有效削減臭氧污染。昨天,市生態環境局邀請12名臭氧治理專家上門走訪濱湖區、經開區的多家重點幫扶企業,排查現場的一些小細節后,專家組開出“處方”:治揮發設備雖然都裝上了,但車間廢氣收集并不完全,千萬別讓樓頂通風口變成“排氣口”。
眼下,濱湖區臭氧問題最為突出,成了無錫“臭氧困局”的一個縮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士坦言,去年,濱湖PM2.5年均濃度在全市率先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國家二級標準,但臭氧濃度一直居高不下。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4月,該區臭氧同比上升了22.3%。截至目前,我市臭氧濃度異常攀升,指標排名在全省墊底,濃度徘徊在145—163微克/立方米,臭氧已超標10多天,比去年同期多2天,臭氧已是影響我市空氣質量的“罪魁禍首”。
臭氧到底來自哪里?此次專家組專家曹余慶說,臭氧污染的主要前體物是VOCs和氮氧化物。我市目前臭氧污染屬于VOCs主導型。噴漆、涂裝、化工等行業使用的溶劑排放出的芳香烴等VOCs活性物質,對臭氧污染有較大“貢獻”,“揪出”企業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盲點”正是專家組此次幫扶的重點。
專家手持VOCs快速檢測儀在生產車間“掃”一圈,監測數據立馬“跳”了出來:揮發性有機物嚴重超標。在無錫市方成彩印包裝印刷有限公司,陳劍等專家面色嚴肅,仔細查看該企業的VOCs物料臺賬,拿出“診斷清單”一一比對。細細“把脈”后,專家組發現企業的共性問題,“這些VOCs‘排放大戶’都早已安裝治氣設備,但車間還存在有機廢氣收集不完全的情況,‘跑冒滴漏’的廢氣無組織排出。”專家組提醒企業:千萬別讓樓頂通風口變成“排氣口”,應提高廢氣收集效率來減排。
今年是“藍天保衛戰”的收官之年,要實現PM2.5和臭氧“雙控雙減”,治理二者的前體物VOCs成了關鍵戰役。市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士表示,雖然我市VOCs治理已完成不少項目,但尚未能遏制臭氧上升趨勢,他呼吁相關部門和工業企業聯手,“堵”住無組織排放的漏洞,讓百姓擁抱更多“無錫藍”。
此文章轉載無錫生態環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