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雖至,星河長明。征途如虹,初心永存。
水韻江蘇,不僅美在詩情畫意,也交織了生態保護、環境治理、人居改善的靈韻特色,是令人神往的故鄉和遠方。
實干擔當,勇毅篤行。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委、省政府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新世紀初又明確了建設生態省的目標和“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深刻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精髓,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加快轉型、系統推進,認真落實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把“生態環境高質量”作為“六個高質量”發展任務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奮楫爭先的征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鏗鏘足跡,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把美麗江蘇建設得更加令人向往。
戰略引領 擘畫生態藍圖
青山疊翠,綠水環繞。暗香浮動,魚游淺底。“吉祥三寶”(桃花水母、白鷺、地衣)并未相忘于江湖,而是再度相聚于碧波蕩漾的太湖;連云港灌河口迎來了四腮鱸魚和偽虎鯨的結對回游,而在南京長江段,“微笑天使”江豚在江面上歡脫地翻滾、點頭、噴水。
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一場突如其來的水污染危機,讓太湖這顆“明珠”黯然失色。“以前,沿岸有一些企業亂排亂放,會不時聞到臭味。現在,水面干凈了,冬天的太湖是很美的。”住在宜興周鐵鎮的吳立紅說,每年11月開始到來年四五月間,太湖湖水清澈,藍藻消匿。現在太湖邊的城市,每年舉辦各類旅游節,也都選擇在冬春季節。
治水是個細活,也是個慢活,12年來,江蘇不懈努力,堅持鐵腕治污,科學治太,應急防控和長效治理兩手抓,控源截流與生態修復齊推進,累計投入2000多億元,組織實施了飲用水安全保障、工業點源治理、生活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11類新工程。湖體水質從2007年的V類改善為IV類,總氮濃度近30年來首次達到IV類標準。今年1—10月,太湖湖體平均水質為Ⅳ類,繼續處于輕富營養狀態。15條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4條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連續多年消除劣V類(2007年有9條劣V類)。
生態環境質量得到“看得見”的改善,統計指標與老百姓感受的總體一致,產業轉型升級與生態建設成效的總體一致。城市活力像被喚醒一般,傍水而居的人們傳頌著河清岸美的故事,個個笑靨如花。這份惠及江蘇百姓的耀眼成績單,離不開各地各部門在尋常日子里的點滴努力和溫暖守候。
在空間管控上,率先制定出臺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并劃定生態紅線,全省生態紅線區域面積占江蘇省13.14%的國土面積,保護了江蘇60%以上的森林(林地)生態系統和50%以上的濕地生態系統。產業發展上,形成“三二一”現代產業結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和占比加速擴大,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在資源利用上,2019年1-9月,全省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9%,超過3%的年度約束性目標要求,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超過3.2%的年度目標。倒逼節能減排,為發展先進生產力騰出空間,1-9月,江蘇工業增長5.8%,實現工業增長和綠色節能的雙贏目標。在污染治理上,一些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控制,PM2.5年均濃度值逐年下降,太湖治理連續12年實現“兩個確保”。
自在呼吸,鮮氧生活。這5年,為美好而來。江蘇全省空氣質量總體有較明顯改善,全省優良天數比率提高7.7個百分點;PM2.5濃度逐年降低,累計降幅達到34.2%。一個個看似平淡的數據背后,無不包含著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凝心聚力、辛勤付出,以及“守土有責”“守土盡職”的責任擔當。這是全省的同心共識,更是每個江蘇人的無上榮耀。
嚴格管控 融合治理新思路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需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把生態成績單視為環境檢視單,及時發現問題,謀定而后動。
全省上下積極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按序時進度要求完成整改。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江蘇主動作為、率先響應。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主陣地,全面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下大力氣抓好生態文明建設,賈汪就是一個典型,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蛻變,走上了資源枯竭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嶄新道路。
一是調整產業結構,破解“重化圍江”。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臺《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方案》,省化工辦牽頭會同生態、應急等部門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科學制定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整治提升的處置意見。全省列入整治范圍的化工企業4022家,今年計劃關閉退出化工企業579家,化工園區減少10個。11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開展為期一年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消除監管盲區、化解風險隱患、壓降事故總量。
二是以排查長江入河排污口推動環境問題整治。去年,泰州市與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開展戰略合作,在全國率先開展“長江大體檢”。“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大數據平臺上,匯聚了長江生態資源的歷史及現狀數據,實現長江生態資源體檢、診斷治療和再體檢的動態管理。確保到明年,全面完成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江蘇省政府出臺《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全面啟動江蘇省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三是首創水上電子商務平臺推進船舶污染問題防治。在“互聯網+”國家戰略發展大背景下,敏銳捕捉長江內河綠色服務業發展機遇,南京長江船服電子商務科技有限公司(“長江匯”)于2015年6月在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成立,成為國內首家水上電子商務平臺,可以為過往船舶提供免費的船舶垃圾接收、免費的生活污水接收、免費的船員交通、免費的油品檢測等4大類全時段、一站式、免費的綠色綜合服務。
對標找差,服務全局,堅持“依法依規監管、有力有效服務”的方針,2018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出臺服務高質量發展十條,奏響一路高歌的生態協奏曲。
建立“廳市會商”機制。省生態環境廳先后對環境質量改善滯后的徐州、南通、武澄沙地區等開展精準幫扶,為泰州市治理固廢提供業務指導,赴連云港、淮安、徐州市銅山區召開服務高質量發展現場辦公會,幫助宿遷市將危廢調配到其他地區安全處置,解決了困擾地方多年的難題,盛虹項目環評審批落地,連云港市近岸海域功能區劃順利調整,贛榆港區總體規劃環評通過審查,生態創建實現縣區全覆蓋。
建立企業環保接待日。2019年10月14日,大金氟化工(中國)有限公司為感謝江蘇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部門現場為企業把脈問診、答疑解惑,促使項目得以順利推進,專程將一面繡有“依法依規保綠色促發展,實事求是破困局解難題”的錦旗送到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建立環保信任保護原則和應急管控停限產豁免機制,出臺《江蘇省秋冬季錯峰生產及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停限產豁免管理辦法(試行)》,在全國率先將環保治理水平領先的企業納入應急管控豁免名單,免予執行停限產措施以來,豁免企業在管控期間能夠常態化運營增效,都為政府出臺這樣接地氣的好政策點贊。
走進淮安東湖嘉景住宅項目施工工地,智慧工地顯示屏上跳閃著實時監測數據,工地圍擋被綠色的人造草皮覆蓋,現場整潔衛生、秩序井然。東湖嘉景項目部負責人嚴海勤表示,當工地揚塵值達到警示數值時,“智慧工地”系統就會自動開啟圍墻及塔吊噴淋系統,有效控制揚塵。工地取得豁免資格,就能夠有效保證施工進度。
建立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去年,聯合9部門出臺綠色金融“三十三條”,今年,出臺綠色債券貼息、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保費補貼、綠色擔保獎補、綠色產業企業發行上市獎勵等政策文件,對上市綠色產業企業最高獎勵200萬元,是全國首家以省為單位建立的綠色金融體系。
良法善治 共建和諧生態秩序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強調法治的核心作用,在良法善政里尋求善治,實現新時代社會治理模式現代化。江蘇探索創新,亮點紛呈,特別是借力部省共建,企業河長參與水環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化社會治理格局。
3月15日,生態環境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在京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江蘇成為全國唯一的試點省。《框架協議》簽訂以來,省生態環境廳按照“先行先試、走在前列”的要求,成立7個專項工作組,細化分解34項年度任務,取得7個方面突破。
一是管理體制有突破。在全國率先完成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率先建立省級環境監察專員制度,生態環境管理的統一性、權威性顯著增強。
二是法治建設有突破。全國第一部《生態環境監測條例》通過省人大常委會一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7+1”制度體系得到國家充分肯定。出臺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方案,計劃5年制訂修訂6大類100項標準,年內有望發布10項,為歷年最多。
三是制度創新有突破。省紀委指導建成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線索歸總、履職留痕、跟蹤問責”的全流程嵌入式監督模式在全國引發廣泛關注;發布綠色金融“33”條,率先推出“環保貸”,138個環保項目獲得貸款75.9億元,節約融資成本6450萬元。
四是精準執法有突破。提前一年完成固定源排污許可證發放,全省2萬多家企業有了環保“身份證”;編制完成全省“三線一單”,初步實現生態空間管控和環境管理的系統集成;在全國率先實現移動執法全覆蓋,所有執法人員全部佩戴記錄儀執法,今年累計更新執法記錄儀2450臺、現場終端1606套。
五是基礎能力有突破。加快實施“環境基礎設施三年建設方案”,年內實施368個項目,投資額約367億元,全省鋼鐵企業基本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新增約60萬立方米/日,危廢處置能力達188.7萬噸/年,同比增長15.6%,提前完成2020年180萬噸的預定目標。
六是共建共享有突破。泗洪、賈汪建成全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溧水、錫山等7個地區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全省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市、縣(市、區)63個,數量居全國前列;“長江大保護、綠色共成長”活動榮獲全國環保宣傳教育一等獎 ,“環境守護者”行動入選全國生態環境十佳公眾參與案例。
七是服務發展有突破。堅持“依法依規監管、有力有效服務”,會同省工商聯出臺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聯合省臺辦制訂服務臺企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建立企業環保信任保護機制,對428家守法情況好的企業,給予減少檢查頻次、簡化環評程序、優先安排補助資金等激勵政策。
在政府“河長”體系的基礎上,江蘇還創新了“企業河長”“民間河長”等形式。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首批試點聘任24位企業河長,隨后在全區進行推廣。企業河長“出人、出力、出錢、出策”,成立“生態文明共建光彩基金”,支持水污染治理項目;通過“認養+眾籌”,由企業河長自行落實管護單位,解決了河道長效管護的難題;企業河長不僅定期巡河,還發動員工全面參與,制止污染違法行為;同時集思廣益,共同商議探討治水工程,協助謀劃治污之策。在“企業自愿、量質并舉”的前提下,參與的企業河長已經達到了173名,河長們定期巡河,充分履職。目前南京莫愁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共招募“民間河長”600多名。
彼岸不遠,奮楫可渡。銳意進取的江蘇人,敢啃硬骨頭,打造江蘇生態創新樣板,正將一個個生態構想轉為美好現實。2016年底,,一場代號“263”的專項行動在江蘇打響,這是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動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組整改要求的有力舉措。宜興市、常州市武進區等一批生態保護典型,引領和帶動更多地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凝聚新時代的奮斗偉力,有關江蘇生態環境的故事還會有新氣象新格局,精彩待續!
此文章轉至無錫環保網頁